字:
关灯 护眼
啃文书库 / 架空历史 / 扬名 / 第五十二章 未曾设想之路(2/2)

第五十二章 未曾设想之路(2/2)

章节出错了,点此刷新,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稍后再试。

  但他“一五扬名计划”已经完成,在不考虑积累声望直接篡位的情况下,他如今的声望已经够高。
  既然无需再为自己扬名,那便为他人扬名!
  他“二五计划”中最重要的一条,便是收拢人才,一句意外的“王佐之才”评语,让他意识到为他人扬名是最为有效的方式。
  但他毕竟还不是大儒,虽然有资格给人评语,但评语未必能广为流传。
  这就好比桥玄给曹操评语“天下将乱,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,能安之者,其在君乎”,未必有许劭许靖给的“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”更为人知。
  在给评语扬名这方面,靠的不单单是名望,更重要的还是方式。
  许劭许靖两兄弟用的就是炒作,而杨明用的是比炒作更高一级别的方式:自来水。
  好诗能流传千古,靠的并不是官方宣传,而是作品质量,好到可以让人主动为他宣传。
  杨明抄的自然都是好诗,就像已经在雒阳广为流传的《桃花》一样。
  但是,杨明实际上连诗一起放出去的诗名,并不叫《桃花》,而是叫《与王佐缑氏赏桃》。
  此七个字,只有两个字会让人不解,王佐,这是人名,亦或是某种指代?
  然后王修便在有人询问时如实回道,王佐,那是那日郊游作诗的参与人之一,来自颍川荀氏的荀彧。
  杨明与其交谈,惊呼其为“王佐之才”,于是诗兴大发,作下此诗。
  于是乎,一条肉眼可见的,杨明此前从未设想过的道路就此出现。
  其他先且不论,待到明年这个时节,他又可以带着荀攸前往桃林,然后作下名为《与公达重游缑氏山》诗句,其诗云:“去年今日此林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”
  当然,因为事发突然,这种标题仍稍显不足,杨明显然已想好了压轴之作。
  没错,李白之《赠汪伦》。
  历史之中,若不是李白这首诗,谁又知那汪伦是何人?
  待到桃花又开时,寻一有花有深潭处,再拉上欲收拢之人,作下此诗篇,看你还不就范。
  而且这种方式因为只有他能作名诗,别人想要模仿都不可能做到。
  实际上,在荀彧之名随着这首诗在雒阳流传之后,他的杨府,原本选在步广里东北角图一个清净的杨府,拜访者络绎不绝。
  士人们拜访他,只为与他一同郊游,求赠诗一首。
  杨明自然不可能全都答应,事实上,他选了一些人一起郊游,但却并未赠诗。
  他深刻明白“物以稀为贵”的道理。
  若是赠诗泛滥,即便是名诗,也会形成覆盖效应。
  所以几次郊游过后,反倒是让荀彧的名气又上涨了许多。
  荀府宾客如云,许多士人都想见见“王佐之才”是什么样子。
  而等见到之后,多数人的评价都是名副其实。
  一个聪慧的,自带君子香的世家大族主支弟子,怎么可能不名副其实!
  于是乎,这又形成了反哺效应。
  虽然除了荀彧外仍未有人获得赠诗,但求与杨明同郊游者反而越来越多,可谓是车马盈门,门庭若市。
  甚至杨明还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一番“折节下士”的风采。
  当袁绍还在守孝扬名的最后阶段之日,杨明似乎已经把他这个竹马之交所要做之事提前完成了。
  当然,杨明并不会轻易赠诗,他只会静待时机,等真正他需要的谋士踏上门来。
  这一天,杨府来了一人。
  不过不是杨明想要赠诗之人,而是此前与他约好论经之人,南阳人何进。
  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