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:
关灯 护眼
啃文书库 / 未分类 / 我和我的大院生活 / 八十年代的大院生活(1/4)

八十年代的大院生活(1/4)

章节出错了,点此刷新,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稍后再试。

  西苑大院,在七十年代末期,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,开始了一波建筑高潮,首先是在中心路口,***像北侧的东西两边,建了两栋红砖的四层单元楼,与对面两栋六十年代建成的单元楼隔街相望,每一栋楼有三个单元,每个单元有12户,有一部分住进单元楼的,是从三线回来的,更多的是从筒子楼搬入的,我们家就属于第一批从筒子楼搬入的,这毕竟是少数,更多的人仍旧住在筒子楼里。与此同时,在北二院正楼的东西两侧,也开始兴建两栋五层的单元楼,印象中是在八十年代初期,也就是八零年建成,每栋楼有五个单元,每个单元有十五户,这两栋楼由于层数超出规定,一直被定为违建,在九十年代房改的时候,一直办不下来房产证,但由于大院的特殊原因,最后还是给每个住户颁发了房产证。食堂在这个时期,也开始进行改造和翻建,在原先三个食堂的基础上,又开始建了一个新食堂,是一个二层的食堂,大约是在八二年还是八三年建成运营。正对食堂的马路对面,篮球场和马路的中间,建造了一个小花园,在篮球场的南边,还建了一个小型的足球场。由于一直居住在北二院,对路南南二院的状况知之甚少。南二院除了有两个筒子楼和两栋单元楼以及一栋正楼外,其余的大约有十栋楼,属于高干楼,住在这几栋楼里的孩子们,很少和大院其他孩子一起玩,另外就是北院的孩子很少和南院的孩子一起玩,住在楼房的孩子,很少和南北平房的孩子一起玩,大约年龄相仿的孩子,上过幼儿园的,住在一起的邻里,玩的比较多,之后就是小学一个班级的,玩的也比较多。同龄的孩子,很多都是面熟但叫不上名字,很多都是同年级不同班而已。
  八十年代的西苑大院,到处都是建设工地,尤其是北一院和北二院,到处都堆满了建筑用的红砖、沙土,还有不少临时搭建的存储建筑材料的小仓库,这也成为我们这一代男孩子们玩乐的场所,在红砖垛间爬来爬去,在沙堆中嬉闹,挖沙坑制作陷阱。相识的人和互不相识同龄人,或者稍大一些,稍小一两岁的这帮孩子们在一起幸福的玩闹。从玩闹中,有些孩子成为了伙伴甚至是朋友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幢一幢的新建筑拔地而起,门诊部的南边的小白楼,是大院负责水电暖工作人员办公场所,在它的南面修建了一个锅炉房和洗澡房,锅炉房是北院供暖的,洗澡房是为整个大院服务的,每周只有五六日三天开放,每个月大院里都会为工作人员发一些洗澡卷,印象中洗澡一次是一毛多钱。邻里间同龄孩子一般会结伴一起去澡堂,在大池子里嬉水玩闹。南北平房也在这个时期逐渐的拆除,住在南北平房里的住户,也逐渐搬进了筒子楼或者单元楼。露天剧场也许是我们这一代孩子记忆最深刻的地方,白天在那的一排排石凳间来回穿梭,在剧场舞台玩乐。几乎每逢5-10月间,大院都会在露天剧场安排很多场电影,这时家长就会带着孩子进入露天剧场,找到合适的座位观看。那时候,还有很多大人们在露天剧场的舞台打羽毛球。八十年代中后期,印象中是八七年左右吧,因为大院孩子们调皮捣蛋,不小心点燃了剧场的银幕导致露天剧场着了大火,从此之后,露天剧场一直就处于半封闭的状态,从此也没有放映过电影了,直到它在九十年代被拆除前,也没有正式开放过。红楼礼堂里看电影,就是我们这些孩子能进入大院工作区的唯一机会。少林寺这部当时风靡全国的电影,我就是在红楼礼堂看的。从露天剧场西侧有一道门可以进入工作区,有解放军站岗。进入后就是我们口中的西北院,这一片分布了几栋二层的洋楼,是为领导干部居住的场所,大多数洋楼是没有人居住的,周围都是参天大树,还有防空洞。在露天剧场玩的时候,胆大的孩子会从露天剧场的南墙翻进被大树包围的办公区。
热门推荐